当前位置:腹腔粘连 > 护理方法

特效腹针新理论

早期白癜风可以治疗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378356.html

腹针的特点:1.疗效显著,疗效持续时间长(如哮喘,针灸1次效果可持续1周)2.对穴位的定位要求精准3.对进针深度要求严格4.对进针及取针的顺序也有严格要求人体各部位反应穴在腹部分布的概况:1.最高穴位为中脘中脘为腹针最重要的穴位,与八条经络相联系。该八条经络为:任脉、督脉、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脾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其联系表现为:中脘本身为任脉上的穴位,任脉与督脉相衔接;中脘在八廓取穴上处于离位,属心,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中脘属足阳明胃经的募穴,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阴脾经相表里;中脘为手太阴肺经起点,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2.最低穴位为中极(薄老师原把最低穴位定为关元,但后来发现最低穴应延伸至中极)。腹针常用腧穴任脉的脉穴:1.中脘定位取穴相当于口。其相关定位取穴:眼:中脘上5分,旁开3分。眉毛:中脘上6分,旁开3分。鼻子:中脘上4分,旁开2分。口:中脘(范围:横向:左右各旁开1-2分;纵向:上下各旁开1分。)耳:中脘上2分,旁开3分。2.下脘相当于第7颈椎,可治疗喉部疾病。3.水分相当于上胸椎,水分有消除软组织肿胀、充血,局部消肿止痛,解除粘连的作用,减肥亦可用水分。水分与大横的作用区别在于:水分主要作用于局部水肿,故扭挫伤等多用水分。大横主要作用于全身性水肿,故浮肿或全身性的水湿内停或痰饮停聚等多用大横。4.神阙一般作定位用。5.阴交(少用)6.气海相当于第2、3腰椎。7.关元相当于第4、5腰椎。8.中极相当于骶骨。足少阴肾经的腧穴:(相当于膀胱经第1线)1.商曲相当于第七颈椎两侧的肌肉。该穴有通经络、改善循环的作用,老年痴呆症,高血压病,颈椎病,帕金森氏病等均可用。2.石关此穴较少用,治疗颈椎病时用于加强疗效。3.阴都相当于外耳。4.气穴相当于腰椎的肌肉(膀胱经第一条线)。一切腰椎疾病均用此穴,可与气海、关元、气旁双共6穴组方,治疗一切肾功能差,免疫力低下,诸虚劳损等疾病。足阳明胃经穴位:(相当于膀胱经第2线)1.滑肉门相当于肩关节。滑肉门配外陵是腹针的四关穴,可用于降血压,中风后遗症等滑肉门配平肝点是开心解郁方,可用于降血压,忧郁症,神经官能症,胃病,久病情志不舒等。2.天枢相当于胸腰结合部的肌肉。天枢治疗肠道疾病补的作用强,即便溏用此穴,便秘不用(外陵泻的作用强,即便秘用之)。3.外陵相当于髋关节。外陵配滑肉门组成腹四关穴(体针的四关穴为合谷、太冲),用于降血压,中风后遗症等,偏瘫必用。外陵亦可用于股骨头坏死,便秘等。4.大巨腿部疾病可用,如下肢酸软,乏力,疼痛及老人腿脚不利等。5.水道腹针少用,可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足太阴脾经穴位:1.大横该穴用于治疗脾虚、湿盛、痰凝等效果好,如减肥离不开大横、水分,薄氏认为该穴取穴位于脐旁3.5寸,其弟子经过临床观察认为仍应该取脐旁4寸,冯老遇体形肥胖,腹部肌肉下垂者取3.5寸;遇普通人,腹肌平坦者用4寸。腹针选用的奇穴:1.气旁(金河)相当于腰骶部的肌肉(膀胱经第一条线)。一切腰椎疾病均用此穴,可与气海、关元、气穴双共6穴组方,治疗一切肾功能差,免疫力低下,诸虚劳损等疾病。腹针选用的新穴:1.上风湿点相当于肘关节。2.上风湿外点相当于腕关节。3.上风湿上点相当于手指。(以上三穴治疗时须由肢体近端向远端刺,以疏通经络,如手指痛不能光针手指,须先针肘,再腕,然后手指,即先针上风湿点,再针上风湿外点,然后上风湿上点。)4.下风湿点相当于膝关节。5.下风湿下点相当于踝关节。6.下风湿内点相当于膝关节内侧。(以上三穴用于下肢疾病时,除针这些穴位外,还须加大巨,针刺顺序亦由近端向远端。)腹针的三种取穴方法:1.循经取穴法即按照体针的取穴方法根据穴位的主治及经络主治取穴。2.定位取穴法即根据腹针所对应神龟图的部位取穴,哪里有问题就针哪。3.八廓取穴即根据八卦方位取穴,八卦取穴很讲究卦义,故针的先后次序很有讲究,要领会卦义。如:失眠者,可取中脘、关元(离位、坎位、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但须先针关元,再针中脘,以引水济火。(我理解:火性炎上,则须先针关元,引水济火)如:脾胃不调:须先针坤(地),再针乾(天),地天泰。腹针常用基本处方:1.补脾肾方(即天地针):中脘、关元。此为调补脏腑的基本方,为轻补,年轻人,新病,体质尚可者用此方。2.调脏腑方(即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此为调脏腑的重方,为重补,用于老年人,体质明显虚弱者,重证等。(若年轻人,或体质好者用此方,可能会过度兴奋,反而引起失眠等。)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腹四关):滑肉门双,外陵双。(滑肉门表示上肢,外陵代表下肢,即上肢病变用滑肉门,下肢用外陵)此方可用于中风偏瘫及四肢疾患。4.清热解毒方:中脘、下脘下、上风湿点双。该方可用于感冒、年轻人适用,老年人用此方治感冒须先用引气归元或天地针调本。此方还可用于治疗一切感染、炎症等,如感冒发烧、面神经炎、腮腺炎、局部关节炎有红肿热痛者。5.改善头部供血方:中脘、下脘、下脘上、商曲双、下脘上至商曲连线之中点双。此方可治疗一切头面部疾病,如耳鸣、耳聋、椎动脉型颈椎病、记忆力减退、脱发、面部美容、青春痘、雀班等。此方用于改善头部供血,则中刺或稍深。用于改善面部供血、美容,则浅刺。面部疾病,如腮腺炎、三叉神经痛等,除用此方,加清热解毒抗感染方(下脘下、平肝点)6.调脾胃燥湿方:大横双(冯老用此方治疗过肺纤维化病人,大横有化痰的作用。)7.开心解郁方:滑肉门,平肝点。一切肝郁的病人及慢性病的病人均用此方,因为慢性病病人往往心情郁闷。如不严重针右侧,因为肝胆位于右;如严重针双侧,因为肝火犯胃。8.清热解毒抗炎方:下脘下,平肝点此方用于各种炎症。郑怀玉老师及冯老总结的腹针经验穴:1.平肝点:上风湿点下2分,即滑肉门外5分,上3分,或脐上1.3寸,正中线旁2.5寸。(相当于曲池,有泻热,退热,降压等作用,相当于八廓取穴中的巽位)2.泻热点:下风湿点上2分,即外陵外5分,下3分,或脐下1.3寸,旁开2.5寸。(左泻热点相当于八廓取穴中的乾位,有泻大肠及肺热,调理肺、胸的作用)3.肺心点:下脘下2分,旁2分。可用于治疗肺及心脏疾病,且心主神明,还可用于治疗部分神经系统疾病,也有安神解郁的作用。(冯老曾用于治疗肺纤维化及哮喘)4.退热点:下脘下5分。针刺的深浅的作用区别:1.调脏腑要深刺或中刺,即到浅筋膜(入皮后慢慢进针,至有抵抗感)。阳虚患者,可深刺偏深,即入浅筋膜下1分。阴虚患者,可深刺偏浅,即到浅筋膜之上1分。一般患者平补平泻,即到浅筋膜。2.通经络要中刺,即比深刺浅1分。3.定位取穴要浅刺,刚进皮下,可见针倒,但要求针尖一定要朝下,因为如果针尖朝上,容易造成气逆。如果针四肢部须从近端向远端越来越浅,如手指的问题,针定位取穴时应由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上风湿上点的顺序往下针,且针刺深度应为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上风湿上点。腰部以下的穴位即脐以下穴位均须深刺。针刺的顺序:1.调脏腑(即天地针或引气归元针,肾虚严重病人可加气旁双,气穴双,还可加关元下,气穴下双等。)2.通经络(即根据患者病情选取相应处方,如开心解郁,或清热解毒,或改善头面部供血,或疏通局部经络,或调理脾胃等等。)3.定位取穴(即在病变局部对应的穴位取穴,如耳鸣者针耳等。)出针的顺序:由内至外,从上至下,先针先出。针刺的手法:一般只捻转,不提插,要轻,缓。针具和针感:1寸针为34号;1.5寸针为32号;不宜用太粗的针,不能用超过30号以上的粗针。(30号针相当于国内针具直径0.30㎜的规格,32号针相当于直径0.25㎜,34号相当于直径0.22㎜)疗效的关键:1.取穴的配方。2.取穴的定位准确。3.针刺的深浅度。4.留针时间。冯老认为腹针应留针50分钟以上。一般体针留针30分钟,因为气血沿经络走完一周是28分钟。薄氏腹针留针30分钟,但郑怀玉老师在临床中发现,留针30分钟时,部分经络敏感人感觉,气血在体内运行未完成一周,故郑老的经验是须留针50分钟以上。所以冯老认为,若非腰腿痛而不可久卧的病人,甚至可留1小时或更长。冯老认为:腹针疗效好的是脏腑病,慢性病,但痛症效果不是最佳。注意事项:1.中脘位置较高,不能用越过1寸的针针刺,留针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2.针刺后嘱患者闭目休息,静以养气,避免讲话及过度改变体位。3.痛症或肢体不利的病人,可在留针过程中加以运动疗法。4.针膻中,中脘,下脘时针尖一定要朝下,否则会气逆。适应症与禁忌症:病例处方介绍:1.落枕:主穴:中脘、滑肉门(健侧)、商曲(患侧)2.肩周炎:主穴:中脘、商曲(健侧)、滑肉门(患侧)以上两病取穴及针刺的不同点在于:落枕病,滑肉门穴用于通经络,故取健侧,中刺;商曲为定位取穴,故取患侧、浅刺。肩周炎,商曲用于通经络,故取健侧,中刺;滑肉门穴为定位取穴,故取患侧、浅刺。骨性病的腹针治疗:因为肾主骨,所以任何骨性病须注意调肾,即腹针第1步,天地针或引气归元,一般年纪大的人都要加气旁、气穴、甚至关元下、气穴下等。因为任何骨性病都与筋、肌肉有关,所以须注意调肝、脾,腹针即用平肝点,大横等穴位。治疗骨性病、痛症时,注意配合运动疗法。3.颈椎病3.1椎动脉型颈椎病多发在上颈段C1、C2、C3,表现为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耳鸣、目眩等,枕骨下多有压痛。治疗:①引气归元、气穴双、气旁双(年轻人用天地针即可)②改善脑供血方,如果病程长,可先加开心解郁方③中脘下一分(相当于环枢椎位置)3.2神经根型颈椎病多发生在下颈段,出现臂丛神经受压症状,表现为手臂酸、胀、麻、手指麻。治疗:①引气归元,气穴双、气旁双(年轻人用天地针)②商曲双、石关双③水分,及水分旁开5分(因为延及上胸椎)④痛点相对应任脉旁开1分处加针(相当于华佗夹脊)⑤滑肉门、上风湿点、上风湿上点、上风湿外点(此四穴为定位取穴,浅刺但深度由深至浅依次下扎)3.3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表现为心慌,胸闷,恶心,颈部不适等。治疗:①引气归元,气穴,气旁左(因为左代表心)②商曲健侧(左侧——代表心)如右侧为患侧则针左商曲如左侧为患侧则针双商曲③肺心点(即下脘下2分,旁开2分)3.4混合型颈椎病以上病状均有,则根据症状、病情选择治疗方案,取穴配方。3.5脊髓型颈椎病四肢进行性无力,走路踩棉花感,胸部束带感等。这样的病人随时有可能瘫痪,且腹针治疗效果不佳,此类病人不属于腹针适应症范围。4.腰椎病冯老认为老年人的腰部疾病较年轻人易治。因为老年性的腰椎疾病多由年老肾虚引起,腰椎退行性病变,虽不可逆,但重用补肾方即可改变致病因素。年轻人的腰椎疾病多由小关节紊乱,椎间盘突出等机械性损伤引起,故行腹针治疗之外,必须复位,颈椎病也如此,否则疗效不持久。治疗:①引气归元,重补肾,气穴双、气旁双,甚至关元下,气穴下双。②在病变部位相对应的任脉上下加针;如为第2、3腰椎病变,则在气海上下加针;如为第4、5腰椎病变,则在关元上下加针;如为骶骨病变,则在中极上下加针。③若腰肌病,除上述穴位外,还须对应加外陵、大巨、水道等。④若水肿明显,有粘连的,须加水分。严重者还须加平肝点(治筋),大横(治肌肉)。腰椎病变没有浅刺,中刺,应全部深刺。注意针后不让病人受寒,针刺后配合运动疗法,之后最好能让病人睡觉。*腰椎病补充,或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病等冯老经验方(体针)①董式奇穴灵骨穴双(即第一、第二掌骨连接处)大白穴双(即相当于手阳明经三间穴,紧贴骨面旁进针)束骨穴患侧(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均用一寸针,先针灵骨,后大白,再束骨,针后嘱患者活动患肢。②嘱患者向健侧侧躺,如左侧脚痛则向右躺,右侧脚痛则向左躺。再针肾俞,腰眼,腰部压痛点等。痛处督脉,华佗夹脊等。(冯老针刺喜用排针以加强疗效,如针肾俞,必在膀胱经线上再加一针,以增强打通经脉的力度。)③环跳及环跳下排针若大腿外侧肌肉紧绷则加风市及风市下1—2寸排针。阳陵泉,足三里。郁闷者加太冲。不管体针还是腹针,针后应让病人睡眠,才能增强疗效。如果加上轻音乐,效果会更好。有些练气功的人还会加上练功的音乐,疗效会更佳。如果治疗不同疾病所用音乐不同,疗效会更好;不同颜色的病房,不同效果的音乐,所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医院,装修病房时可以用不同的颜色,从《易经》角度,从五行、从五脏调理的角度选用,要进入大医之道,一定要学习老祖宗的东西!5.肩周炎临床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障碍。注意:右侧肩周痛要排除胆囊的问题。(体针胆囊穴:阳陵泉下1寸,压痛点,可排刺)左侧肩背痛要排除心脏的问题。治疗:中脘商曲健侧滑肉门患侧若病位深或后肩疼痛,则局部定位取穴可针深些,若病位大,则要在相应的部位加针,其余关节炎亦依次类推,如腿部三个风湿点相当于大腿外侧线,若膝关节外侧痛,则要在下风湿点的外侧加针。6.强直性脊柱炎(此病为课间时同学提问,冯老回答,我在此处补充)①重补肾引气归元气穴双气旁双甚至可用关元下,气穴下双;②开心解郁再根据病情选用其它配穴,如清热解毒方或天枢,大横等调脾胃的穴位等;③按病情脊柱的部位沿任脉加针;④外陵,大巨等。(治疗髋关节病变)7.嗜睡症气功口诀有云“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精足不思欲”故嗜睡者必神不足,则重补肾。(神不足为心所病,心主神明,心肾相交,故为心肾之病)一般年轻人不重补肾,但此病可重补肾。治疗:①重补肾引气归元气穴双气旁双甚至可用关元下,气穴下双;②肺心点;③开心解郁方;④虚证加天枢,实证用外陵(调胃肠)。8.失眠(补充)天地针(中脘,关元)即可治疗失眠。(水火既济,但须先针关元,再针中脘。因为火性炎上,所以要引水济火)。另:单一关元穴即可调心肾治失眠。因为关元穴即是小肠募穴,属火。又处于腹针之坎位,属水。所以关元一穴即可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另:失眠之冯老经验方(头针,体针)思维(神庭与印堂连线的中点,可治疗失眠等精神不振,思想无法集中等疾病。还可治疗精神压力过大引起的胃痛,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内关左,外关右(与心有关的疾病,冯老喜欢用左手内关,右手外关)足三里双(足三里为强壮穴,能提高免疫力,强壮身体,极常用)三阴交双久病或郁闷者加太冲双(太冲也是开心解郁的穴,在当今社会,无论是谁,都会有压力,都会有烦恼,故常用此穴疏肝理气,开心解郁,这是体针求本之穴,一定要针!)冯老认为体针治病求本之穴:内关,外关,足三里,太冲。治病一定要求本,才能治好病!9.疲劳综合征该病西医各项检查基本正常,西医无法查证,故无法治疗。但当今社会常遇此类病人。病机:因过度紧张,过度使用心神,使心神衰。此病可发于任何年龄,与心肾关系非常密切。因为中医之肾包括西医生殖,泌尿,免疫系统疾病,所以此类西医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的疾病,均可用于重补肾的方法治疗。关元穴在治疗此类疾病上有较好的疗效。(因为关元穴,心肾相交,阴阳并补)因为腹针注重调脏腑,治病求本,所以用于预防保健、保养等效果也很好。治疗亚健康的病人多用腹针(每周1—2次治疗)。10.神志病如更年期综合征,抑郁症等①补肾天地针或引气归元、气旁双、气穴双等;②开心解郁③如有高血压则开四关(但如病人很虚弱或长期便溏,则开四关时不要外陵,用天枢);如有心慌,心悸则针肺心点,商曲左,气旁左;如有便秘,可加泻热点左(八卦取穴中此为乾位,表示肺和大肠)也可用腹结穴左;如有闭经,可用泻热点双催经(注意:虚弱病人不用)。(对于血虚引起闭经或月经紊乱者,应注意调补气血)(体针催经:合谷双,血海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承浆)。11.痔疮首先要辨别患者是否强壮或虚弱。虚弱者须①调补脏腑,引气归元(年老者),或天地针(年轻者);②天枢左中极(相当于骶尾部)。体针:长强会阳双(长强穴旁开0.5寸)足太阳膀胱经,会阳穴应向内,向上斜刺)。承山双委中双放血(在委中穴先按摩,使之充血)。用以上疗法治疗痔疮症疗效好,经一次治疗,痔疮疼痛,外翻者会有明显缓解。12.阳痿①引气归元,气旁双,气穴双。如虚弱明显,则加关元下,气穴下双;②开心解郁注意治疗时,要辨别患者是阴虚,还是阳虚阳虚者要深刺,即刺入浅筋膜后,还要深刺1分;阴虚者要稍浅,即刺至浅筋膜后上提0.5—1分,不能超过1分。这就是阴阳刺,用于调理阴阳之别。针刺时要缓慢捻转,细心体会针下感觉,遇到轻阻碍时,即为浅筋膜。13.不孕症西医认为不孕的原因多为输卵管堵塞,中医认为并非阻塞,而是输卵管痉挛所致,所以中医治疗此类病人要使之放松,可嘱病人旅行,散步,听音乐等,使之开心,心情放松。腹针配合中药治疗此病,可取得很好效果,如配合体针,则疗效更好。无论腹针,体针,均离不开补肾,也离不开以后天补先天。①引气归元,气旁双,气穴双,可加关元下,气穴下双;②开心解郁③再根据病情加针,如有炎症者,加清热解毒方;如月经量少,或月经迟来,可用泻热点左或泻热点双催经可加体针: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太冲双,多用艾条温针灸气海,关元。14.帕金森氏综合征因为此病为脑的问题,肾主骨,生髓,充脑,故此病也要重补肾。①引气归元,气旁双,气穴双,关元下,气旁下双,气穴下双;②开心解郁双;③改善脑供血方;④开四关,上下所有风湿点;⑤环枢椎(中脘下1分,加强脑供血);⑥脐针雷风相搏(震,巽);⑦体针阳陵泉冯老曾治一帕金森病人,针治一次,即有明显改善,可抬头。15.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胃溃疡等。此类病症与精神紧张有很大关系。①引气归元;②开心解郁;③虚者,便溏者用天枢,实者,便秘者用外陵;④头皮针:思维。药线点灸,亦可取得良好的疗效。16.肺纤维化①脐针山泽通气(因为山表示静止,表示固化;泽即为兑位,为肺)②腹针引气归元③天枢右(因天枢为大肠募穴,与肺相表里)大横(化痰)泻热点左(乾位,大肠,与肺相表里)肺心点④开心解郁17.哮喘肺纤维化所用穴位加头针:神庭,上星18.肾衰①脐针坎,坤(脾),震(若为男性则针巽,因巽为阴爻,可阴阳平衡)②腹针:引气归元,水分,中极③气旁双,气穴双,天枢双,大横双④开心解郁补充:1.冯老亦喜用灸法,并发现艾条的烟对感冒有预防作用,提倡使用有烟艾条,另艾条有回阳救逆作用,对于厥证,晕厥病人效果好。冯老曾用艾条灸神阙至中极,治疗肝硬化腹水、肝昏迷病人,灸1.5小时后,醒来。2.冯老喜用排针加强通经络的效果,如治疗心悸,用内关、间使。在应用腹针,脐针时,也常用排针加强治疗作用。补充:心悸除内关、间使外可加太冲开心解郁,疗效较好。3.落枕特效体穴:上廉。4.冯老对于痛证,喜用运动疗法。5.腹针治疗疗程:一般先连续针4天,4天后视病情变化而隔天治疗或隔2—3天治疗,然后再根据变化而每周治疗1—2次。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dkn.com/hlff/109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