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疼痛指非周期性、持续达6个月以上(也有认为达3个月以上)、对非阿片类药物治疗无效的盆腔疼痛。慢性盆腔疼痛是妇女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疾病因素:
1.盆腔炎性疾病:妇科盆腔炎性疾病多由逆行感染引起上生殖道感染性疾病,22%的急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急性发作后会导致慢性盆腔痛,通常在急性发作后4~8周较为常见。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炎症引起子宫、输卵管以及卵巢走行异常相关,炎症反应会刺激盆腔充血,引起慢性盆腔痛。急性炎症消退后仍然出现疼痛,与病变组织的神经纤维致敏相关。
2.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痛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见症状,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个盆腔炎性反应过程,引起疼痛产生的机制较为复杂。
3.其他:盆腔粘连也是引起慢性盆腔痛的重要原因之一,粘连引起的纤维化,会对器官造成牵拉,牵拉同时会引起组织缺血而导致慢性盆腔痛发生。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及其间质细胞侵入子宫肌层,在局部形成病灶。月经期子宫肌壁间病灶会释放大量前列腺素、炎性介质,刺激或损伤神经末梢,子宫肌壁间的病灶大量出血也会刺激子宫异常收缩,破坏子宫平滑肌细胞,从而产生慢性盆腔痛。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患者出现腰骶部或下腹部胀痛,发生慢性盆腔痛。此外,子宫平滑肌瘤、盆腔器官脱垂、一些隐匿性的躯体疾病(通常是妇科以外疾病)如肠道激惹综合征、非躯体性(精神源性)疾病等也同样会引起慢性盆腔痛的发生。
相关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盆腔粘连、子宫腺肌病、宫颈炎
非疾病因素
3.盆腔静脉淤血:长时间站立或坐位会引起盆腔静脉压升高,而引起盆腔静脉瘀血。同时长期仰卧睡位或后位子宫患者,子宫体重力和膀胱充盈会使子宫体后移,卵巢血管位置下降,局部静脉血流受到影响,发现局部水肿、充血,压迫周围盆腔组织。
5.功能性慢性盆腔痛:但也有许多病人仅有轻微的病理变化或无器质性改变,对这类病人可以从社会-心理方面得到一些解释,医生常诊断为功能性慢性盆腔痛,但按照现代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理论,应称为心理(精神)性慢性盆腔痛。
症状:慢性盆腔疼痛既是一个独立的证候,又可是多种疾病中的一个症状,可表现为腰骶酸痛、下腹坠胀,也可伴发其他症状。
典型症状:慢性盆腔痛是患者较为典型的症状表现之一,可致使腰骶酸痛、下腹坠胀,可在劳累、性交或月经前后加重,严重时可对患者正常工作与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伴随症状:同时伴随不同程度疲倦、低热和神经衰弱症状,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严重影响。子宫内膜炎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可有白带异常、月经紊乱、痛经等,严重时可伤及患者卵巢功能。
治疗:首先要尽可能多地找出致病因素。最有效的临床方法需要同时治疗所有可能的因素:解剖的、肌肉骨骼的、肠和膀胱功能性的、心理的问题等。临床上通常给予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物理治疗以及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的综合治疗。
盆底康复治疗
1.电刺激:电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盆腔瘀血,促进盆腔炎症反应的减轻,以改善慢性盆腔痛治疗目的。同时电刺激可减轻疼痛。
2.盆底生物反馈:通过阴道或直肠内,将盆地肌肉活动信息转化为听觉和视觉信号反馈给患者,指导患者进行自主盆底肌肉训练,促进患者形成条件反射,进而增强盆底肌肉训练效果。
3.其他:浮针治疗慢性盆腔痛,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减轻患者痛苦。同时通过饮食调节也对慢性盆腔治疗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4.饮食:慢性盆腔疼痛患者,应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建议清淡饮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有利于症状的减轻以及好转。
目前我科已开展浮针治疗,
浮针: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对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
浮针适宜证:适用于各种慢性病症引起肌肉及其附属结构、组织产生的病理性紧张的病痛;例如:强制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网球肘、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膝关节痛、踝关节扭伤、漏尿、盆腔炎等病症引起的疼痛症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