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腹腔粘连 > 护理方法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宫颈癌单病种诊治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171111/5837448.html

新疆医院宫颈癌单病种诊治指南

(仅在妇科放射治疗二病区原妇六科适用)

1.疾病概况

宫颈癌是全球妇女中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结直肠癌的第三位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仅次于乳腺癌、肺支气管癌及结直肠癌的第四位恶性肿瘤,在发展中国家妇女中,其新发病例及死亡病例均仅次于乳腺癌,位于第二位。据年统计,全球新发宫颈癌人,其中人在发展中国家,占85.56%,全球死亡宫颈癌病人人,发展中国家占人,占87.97%。新疆和田、喀什和阿克苏地区等宫颈癌的患病率高达+/10万,死亡率高达36.00/10万,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8.00/10万)。高危HPV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必要条件,因此宫颈癌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病因明确的可防可治的恶性肿瘤,宫颈癌HPV疫苗(二联疫苗英国葛兰素史克的Cervarix或四联疫苗美国默沙东公司的Gardasil)、宫颈涂片HC2高危HPV半定量检测筛查结合宫颈涂片或活检等程序,极大地减少了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发达国家因此使宫颈癌的死亡率下降了60~90%,使其新发病例仅排在恶性肿瘤的第九位,死亡率更排名在前十位之后,为癌症的最终控制带来希望。

参考国家卫生部宫颈癌指南、NCCN宫颈癌诊治指南及美国近距离放疗协会宫颈癌指南、欧洲妇科放射肿瘤协会GEC-ESTRO三维后装放疗指南,结合新疆医院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特制定以下的宫颈癌诊治规范。

2.体格检查:

2.1.一般检查:身高,体重,体表面积,KPS评分等。

2.2.专科检查:两锁上区、两腹股沟浅淋巴结区等有无肿大淋巴结。两位有经验的医生分别进行妇科检查,结果不一致时请上级医生核实。检查外阴、阴道、宫颈、宫体、两宫旁区、附件区有无异常,直肠有无病变,指套有无血染等。

3.辅助检查:

3.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生化常规,传染病四项,出凝血时间,肿瘤标记物检测(包括:肿瘤标记物全套(女性),鳞癌相关抗原SCC等),宫颈脱落细胞行HC2高危HPV检测。

3.2.影像学检查:胸正侧位X光片,肝、脾、肾、膀胱、子宫附件B超,肾功能ECT检查,上腹、下腹CT或MRI。若子宫无金属节育环行盆腔MRI,建议加作弥散成像序列MRI(DWI-MRI)以提高盆腹肿大淋巴结检出率;若子宫有金属节育环则行盆腔CT或取环后行MRI。欧洲妇科放射肿瘤协会GEC-ESTRO建议放疗前及后装治疗前分别行盆腔MRI检查,T2加权像的肿瘤信号作为勾画靶区的主要依据,此类型治疗又称为图像引导的自适应近距离放疗(imageguidedadaptivebrachytherapy,IGABT),为研究热点。若有可疑的骨转移,行骨ECT检查,建议局部晚期宫颈癌(原发灶大于4cm的Ⅰb2、Ⅱa2宫颈癌及Ⅱb~Ⅳa宫颈癌)及Ⅳb宫颈癌常规行骨ECT检查,以早期发现亚临床期骨转移。若发现左锁上淋巴结肿大,行颈、胸CT检查。

3.3.内窥镜检查:若临床症状或体征、B超、CT或MRI怀疑膀胱或直肠侵犯,行膀胱镜或直肠镜检查,必要时病理活检确诊。

3.4.病理活检:宫颈等部位有肉眼可见肿瘤样病变时,直接行活检,尽量避免在出血、坏死、感染区取材。若宫颈涂片阳性、高危HPV检测阳性且临床高度怀疑宫颈癌但宫颈未见明确肉眼可见肿瘤病变时,可在4%碘涂抹不着色区或3%~5%醋酸涂抹后出现酸白上皮区多点活检或在阴道镜下多点活检。若怀疑病灶在颈管内,可考虑行宫腔镜检查活检或行宫颈锥切术活检确诊。左锁上区、两腹股沟区等浅表肿大淋巴结怀疑转移时,行B超引导下淋巴结穿刺活检确诊。

4.诊断:包括定性诊断和定位诊断。

4.1.定性诊断:指大体分型及病理诊断。大体分型根据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表现等分为光滑型(无肉眼明确病灶,为镜下诊断,属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Ⅰa)、糜烂型、菜花型(又称外生型)、结节型(又称内生型)、溃疡型。病理诊断通过活检HE染色,必要时结合免疫组化等,参考WHO子宫颈癌组织学分类()。我国新发宫颈癌中,95%以上为鳞癌,少数为腺癌,其他病理类型少见。

4.2.定位诊断: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等,明确原发肿瘤及其直接侵犯范围,区域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纵隔淋巴结、左锁上淋巴结等远处淋巴结转移,肺、肝、骨等远处转移情况。目前分期多采用FIGO分期,NCCN宫颈癌指南对此有详细的阐述,同时与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分期进行对比,在此不作另述,参考NCCN网站下载即可。

子宫颈癌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根据NCCN宫颈癌指南)

I肿瘤严格局限于宫颈(扩展至宫体将被忽略)

Ia镜下浸润癌。间质浸润≤5mm,水平扩散≤7mm

Ia1间质浸润≤3mm,水平扩散≤7mm

Ia2间质浸润3mm,但≤5mm,水平扩展≤7mm

Ib肉眼可见病灶局限于宫颈,或临床前病灶Ia期

Ib1肉眼可见病灶最大径线≤4cm

Ib2肉眼可见病灶最大径线4cm

Ⅱ肿瘤超过子宫颈,但未达骨盆壁或未达阴道下1/3

Ⅱa无宫旁浸润

Ⅱa1肉眼可见病灶最大径线≤4cm

Ⅱa2肉眼可见病灶最大径线4cm

Ⅱb有明显宫旁浸润,但未扩展至盆壁

Ⅲ肿瘤扩展到骨盆壁和(或)累及阴道下1/3和(或)引起肾盂积水或肾无功能者

Ⅲa肿瘤累及阴道下1/3,没有扩展到骨盆壁

Ⅲb肿瘤扩展到骨盆壁和(或)引起肾盂积水或肾无功能

Ⅳ肿瘤侵犯邻近器官(膀胱及直肠)。或肿瘤播散超出真骨盆

Ⅳa肿瘤侵犯膀胱或直肠粘膜(活检证实)或肿瘤播散超出真骨盆。泡状水肿不能分为Ⅳ期。

Ⅳb肿瘤播散至远处器官,包括腹膜播散,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纵隔淋巴结、锁上淋巴结及肺、肝、骨等转移。腹股沟浅淋巴结转移应视为区域淋巴结,不包括在远处转移淋巴结内。

根据临床分期,原发性宫颈癌可分为三类:

⑴局部早期宫颈癌,包括:Ⅰa、Ⅰb1、Ⅱa1;

⑵局部晚期宫颈癌,包括:Ⅰb2、Ⅱa2、Ⅱb、Ⅲa、Ⅲb、Ⅳa;

⑶晚期转移宫颈癌,包括:Ⅳb;即伴腹膜播散、伴远处淋巴结转移(腹主动脉旁、纵隔、锁上区等)、和或伴血行转移(肺、肝、骨等)。

5.鉴别诊断

5.1.宫颈良性病变,如宫颈重度糜烂、宫颈结核、生长活跃的息肉、宫颈粘膜下肌瘤、宫颈腺上皮外翻和其他宫颈炎性溃疡等。

5.2.转移性子宫颈癌,较多见的是原发子宫内膜癌转移至宫颈。

宫颈活检可排除上述病变。

6.治疗

6.1治疗总原则:各期宫颈癌均可选择放射治疗作为根治性治疗手段。局部晚期宫颈癌首选同期放化疗,局部早期宫颈癌也可首选同期放化疗,疗效与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相当。晚期转移宫颈癌以化疗为主,辅以个体化治疗(姑息性放疗、生物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等)。NCCN宫颈癌指南指出,手术仅适用于部分局部早期宫颈癌,即Ⅰa、Ⅰb1、Ⅱa1,不推荐首选用于Ⅰb2、Ⅱa2宫颈癌的治疗(只是Ⅱb证据,NCCN只推荐Ⅱa以上证据的疗法)。同时指出,对于术后可能需行放疗的病例,不主张根治性手术,因为根治性手术+术后放疗的疗效与根治性同期放化疗的疗效相当,但合并症明显高于根治性放化疗。

6.2放射治疗原则:

6.2.1禁忌症:⑴骨髓抑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3.0×/l,血小板<70×/l;⑵急性或亚急性盆腔炎症未控;⑶肿瘤广泛播散、恶液质或尿毒症;⑷急性肝炎、精神病发作期、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未控。

6.2.2根治性放疗

6.2.2.1适应证:局部早期宫颈癌及局部晚期宫颈癌均可选择根治性同期放化疗。部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Ⅳb宫颈癌也可选择根治性放化疗。

6.2.2.2方法:

⑴剂量:Ⅰa1、Ⅰa2期:近距离放疗±盆腔外照射,处方总量75~80Gy。Ⅰb1、Ⅱa1:盆腔外照射+近距离放疗,处方总量80~85Gy。局部晚期宫颈癌:盆腔或加腹主动脉旁区外照射+近距离放疗,处方总量85~90Gy。

⑵外照射+后装:NCCN建议:CT-sim下的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为标准的放疗方法。全盆腔45~50Gy,每次剂量1.8~2.0Gy,后续以高剂量率后装放疗,处方剂量6Gy,共5次,其等效生物剂量为8Gy×5次,共40Gy(取肿瘤的α/β为10),外照射+后装的总剂量为85~90Gy。美国近距离协会(Americanbrachytherapy,ABS)宫颈癌指南指出,体外照射全盆腔45~50Gy,一般在外照射结束后再后装,可选择5.5Gy×5次,6Gy×5次,7Gy×4次,后装每周2次,以缩短总疗程时间,同时指出,外照射加上后装总的治疗时间不超过8周,最好在7周内完成,否则因放疗过程中肿瘤细胞加速再增殖等导致局控率明显下降。若主管医生认为三维后装剂量可达到靶区剂量要求而危及器官不超量,可在全盆腔照射20Gy后开始后装放疗(注意仍为全盆腔照射)。若有肿大淋巴结或宫旁侵犯,则局部加量10~15Gy,使总量达到60Gy。原发肿瘤区后装推量照射是宫颈癌根治性放疗中不可替代的,具有局部剂量高、剂量精确、可靠、方便等特点,调强放疗等精确放疗由于存在分次间及分次内的摆位误差、呼吸运动及膀胱直肠位置及充盈度变化等导致治疗的不确定性,局部剂量投照远不及三维后装放疗可靠、精确,因此不能代替后装放疗。

⑶靶区定义:根据ICRU62文件外照射靶区及欧洲妇科放射肿瘤协会GEC-ESTRO关于影像指导的三维后装指南的定义如下:

①肿瘤靶区(GTV):指肿瘤的临床灶,临床检查或影像学等明确证实的肿瘤病灶,包括原发灶,即GTV-T,宫颈肿物直接侵犯的病灶;区域淋巴结即盆腔髂血管周围的肿大淋巴结GTV-lnP;远处转移淋巴结,即腹主动脉旁肿大淋巴结GTV-lnB,颈部肿大淋巴结GTV-lnN等,实质器官转移灶如骨转移灶GTV-B等。

②临床靶区(CTV):指给予一定剂量模式的亚临床灶及可能侵犯区域。对于原发灶GTV来说,根据肿瘤细胞密集度的差异,往往有二个以上的CTV,即高危CTV(HRCTV),要给予较高剂量,如54~60Gy;低危CTV(LRCTV),要给予较低剂量,如45Gy~54Gy。而淋巴结的GTV及实质器官转移灶GTV一般只有一个相应的低危CTV,给予45~50Gy即可。宫颈癌原发灶的CTV比较特殊,先由外照射给予45~50Gy照射,再由后装推量,在介绍影像指导的三维后装靶区时再论述。淋巴结区的CTV勾画,一般包括两侧髂外淋巴结、闭孔淋巴结、髂内淋巴结、骶前淋巴结、髂总淋巴结区。若髂总淋巴结区有肿大淋巴结,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区有肿大淋巴结,则CTV必须包括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区,上界在肾静脉水平上缘,骨性标记变异较大,多数在胸12/腰1椎间隙水平。此外CTV上界离肿大淋巴结边缘2cm以上,必要时上界可向头侧延伸,达胸10下缘水平。若原发肿瘤向下侵犯阴道下段以下,则CTV必须包括全部阴道、部分外阴及两侧腹股沟浅淋巴结区。必须注意的是,CTV与GTV的区分是相对的,依赖于该病人得到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情况,如盆腹小淋巴结一般为CTV,若PET/CT检查呈阳性,则该阳性淋巴结归为GTV,接受GTV所需的较高剂量。

③内靶区(ITV):由于分次内及分次间器官容量或位置改变而造成的相应CTV的不确定性。膀胱、直肠位置改变明显影响宫颈、宫体、阴道、淋巴结、腹壁位置,可达1cm以上,若病人治疗体位改变,则影响更大,因此建议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采用一个体位,仰卧位或俯卧位,并采用体位固定(体膜、真空袋或体架等),等中心照射,治疗前半小时嘱病人排空大小便,立即喝ml水,等病人膀胱明显充盈时立即治疗来减少内靶区移位的影响。呼吸运动对腹盆脏器也产生明显的不确定性,吸气相与呼气相时腹壁的位置差异可达8mm,因此,指导病人平静呼吸极为重要。

④计划靶区(PTV):不止一个,上述靶区均有相应的PTV,主要考虑器官容量及位置改变造成的CTV的不确定性误差,体位固定器等造成的摆位误差,靶区勾画不确定性造成的误差等。盆腔放疗外扩边界一般为5mm~10mm。

⑤后装靶区勾画:参考年GEC-ESTRO制定的图像引导的宫颈癌三维后装放疗指引,将靶区划分为肿瘤靶区(GTV)、高度危险临床靶区(HRCTV)、中度危险临床靶区(IRCTV)等。GTV依据后装治疗前MRIT2加权图像检查结果结合妇检结果进行勾画。HRCTV作为高肿瘤负荷区域,其包括整个宫颈区以及后装放疗时可能浸润的区域,取HRCTV的D90作为后装计划的靶区肿瘤剂量。IRCTV为中度肿瘤负荷的区域,为HRCTV外放5~10mm并包括放疗前肿瘤浸润区域。考虑到CT图像上肿瘤靶区勾画通常偏大,因此在勾画IRCTV时,外放程度通常为5mm,与危及器官重叠处根据个体情况予以修改。危及器官除膀胱、直肠勾画腔壁外,其余均勾画外轮廓。建议有条件的单位,采用MRIT2加权像上勾画原发肿瘤区的GTV、HRCTV、IRCTV,CT图像上勾画危及器官膀胱、直肠、乙状结肠,然而同时CT-MRIT2加权图像融合,再进行三维后装计划设计。

⑥危及器官(OAR)及其PTV(PRV):指影响放疗计划设计的重要器官,宫颈癌放疗主要指膀胱、直肠、乙状结肠。注意:后装剂量必须用LQ模型进行点剂量转换成分次剂量为2Gy时剂量(生物等效剂量EQD2,α/β值为3),再与外照射剂量进行叠加,物理剂量直接相加是毫无意义的。GEC-ESTRO建议以D2cc作为危及器官的评价标准,直肠及乙状结肠的D2cc75Gy,膀胱的D2cc90Gy为宜,美国近距离放疗协会建议膀胱的D2cc95Gy,直肠及乙状结肠的D2cc75Gy,必须注意的是,膀胱须有一定的尿液,膀胱、直肠只勾画壁,厚度3mm或4mm,不包括内容物,此剂量为后装每次剂量经等效剂量转换成EQD2后与外照射叠加,结果为若处方剂量HRCTVD90为6Gy时,膀胱D2cc不超过5.3Gy,直肠及乙状结肠不超过4.2Gy,若处方剂量HRCTVD90为7Gy时,膀胱D2cc不超过6.1Gy,直肠及乙状结肠不超过4.6Gy。

⑷外照射方法:NCCN指出:CT模拟机下的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为宫颈癌的标准治疗方法

①三维适形外照射方法:对原发灶CTV及区域淋巴结CTV作为一个整体,行45.0~50.4Gy剂量,分割剂量为1.8~2.0Gy。若有盆腹肿大淋巴结、宫旁明显侵犯区域,则行二段计划局部推量到总量60Gy或以上。多数采用四野盒式照射技术,部分病例结合楔形板修饰,GTV及CTV区域有较满意的剂量分布。

②三维调强外照射方法:采用同步加量技术,CTV与GTV靶区的治疗一次性完成。CTV给予45.0~50.0Gy,GTV给予60Gy或以上,共25次,每周5次,5周完成。

③等中心四野盒式照射:若病人因各种原因,不能接受CT模拟机定位,则采用体位固定下,X线模拟机定位下的等中心四野盒式照射。必须注意的是,照射野的设计,仍必须结合病人的妇检结果、CT或MRI影像学结果来确定靶区,进行影像指导的个体化设计,避免靶区漏照。

⑸后装治疗方法:NCCN指出:影像指导的三维后装改善了靶区的剂量分布,MRI是显示宫颈肿瘤区的最佳方法,全盆腔外照射结束后开始后装推量放疗。腔内施源器主要有Fletcher施源器(宫腔管+两阴道穹窿卵圆球)及Vienna施源器(宫腔管+阴道穹窿环)两种,我院使用Fletcher施源器。多数情况下,后装治疗前宫颈肿物不大,无明显偏心性分布,阴道侵犯不明显,穹窿部无明显狭窄等情况下,Fletcher施源器置放后的三维腔内后装计划可取得满意的靶区剂量分布,同时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受量在耐受范围。但是,如果后装治疗前宫颈肿物巨大,明显偏心性分布,明显阴道侵犯致明显狭窄等情况下,Fletcher施源器置放后的三维腔内后装计划难以取得符合要求的靶区剂量分布,此时宫颈肿物的组织间插植可极大改善靶区剂量分布。在Fletcher施源器卵圆球外侧或Vienna施源器环的外侧开孔形成插植模板,根据靶区位置置入插植针,有效地改善了靶区剂量分布。我院暂未引进此类改良施源器,采用宫腔置管后,根据靶区位置,针对性地在CT或B超等引导下徒手置入插植针,实践证明三维腔内+组织间插植后装放疗明显改善了此类病人的剂量分布,取得了靶区剂量分布好、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受量较低的较理想的后装放疗计划,需要注意的是:必须以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后装放疗前个体化靶区设计,明确宫体、宫颈、阴道HRCTV勾画范围,切忌千人一面,随心所欲,根据靶区的范围决定个体化施源器的设计,小靶区可采用三管腔内治疗,若靶区较大或偏心,宫腔位置靠近膀胱,常规三管腔内放疗可造成靶区遗漏,导致HRCTVD90达不到处方剂量要求,此时必须采用宫腔置管加组织间插植,进针路线采用会阴部、阴道壁、穹窿部、宫颈等处,最好在CT或B超引导下进行,进针数量以治疗计划能在危及器官限量范围内使HRCTVD90达到处方剂量要求为原则,一般采用4针至9针,最多不超过17针。宫腔积液的患者,易引起宫腔种植转移,全宫腔粘膜及粘膜下区均应包括在HRCTV内,此时单管宫腔内置入必然导致靶区漏照,建议采用双管置入两侧宫角区,宫颈部再置入4针以上插植针,保证全靶区覆盖。

对于宫颈肿物较大合并出血致贫血甚至大出血、合并感染致发热白细胞高、合并宫颈管阻塞并宫腔积液感染等,立即予宫颈肿物插植1~2次,即可达到肿物明显缩小,出血停止,感染好转。有宫腔积液者即可行宫腔引流,盐水灌洗结合药敏结果抗感染治疗来控制感染,宫颈肿物大出血者通过每周二次肿物内插植,一般2~4次即可止血,避免了子宫动脉栓塞的介入手术,因为子宫动脉栓塞后,宫颈肿物缺血,乏氧细胞比例增加,放疗敏感性下降,从而降低局控率。

6.2.3根治性术后放疗。

6.2.3.1适应证:结合术前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术中情况、术后病理结果,若存在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需补充术后放疗。NCCN建议:CT模拟机下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为外照射的标准治疗。

⑴术中盆腔淋巴结肉眼残留或术后病理示盆腔淋巴结转移。两宫旁区、主韧带、骶韧带残端见癌。需术后同期放化疗。

⑵术后病理发现宫颈深肌层以上受侵,淋巴血管间隙受侵,需术后放疗,建议采用术后同期放化疗。

⑶术中发现阴道切缘距肉眼肿瘤边缘不足2cm或术后病理示阴道残端见癌,需术后放疗,采用阴道腔内后装放疗。

6.2.3.2术后放疗靶区定义:宫颈癌根治性术后,无肉眼可见的肿瘤残留时无GTV。当除髂总淋巴结区外的髂血管区淋巴结转移时,淋巴结CTV应包括:两髂外淋巴结、两闭孔淋巴结、髂内淋巴结、骶前淋巴结、髂总淋巴结。当髂总淋巴结转移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或发现腹主动脉旁肿大淋巴结时,淋巴结CTV还应包括腹主动脉旁淋巴区,上界达肾静脉上缘。若有盆腹肿大淋巴结,应定义为GTV进行勾画。若盆腔淋巴结无转移,则不定义淋巴结CTV。术后病理示两宫旁区、主韧带、骶韧带见癌、宫颈深肌层以上或淋巴血管间隙受侵时,勾画原发灶CTV,包括宫颈、两宫旁区、盆底腹膜面区等。PTV为CTV外扩5mm~10mm。阴道残端见癌时,勾画原发灶CTV,包括阴道残端及其下1cm~2cm阴道壁。

术后放疗剂量:外照射对CTV给予45.0~50.4Gy剂量,1.8~2.0Gy/次,GTV推量至60Gy或以上。

6.2.4姑息性放疗

6.2.4.1适应证:以前未行放疗或位于以前放射野外的腹主动脉旁区、纵隔、左锁上区等远处淋巴结转移灶、宫颈癌骨转移等血行转移灶。放疗后野内复发,预计放疗带来的得益超过放疗可能带来的副反应,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也可酌情行姑息性放疗。

6.2.4.2靶区定义:GTV:影像学所见的肿瘤区。CTV:包括GTV所在的整个解剖区域。

6.2.4.3方法:CT模拟机下,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

6.2.4.4剂量:低姑息放疗:40~50Gy,高姑息放疗:50~60Gy。

6.3化学治疗

分为放化综合治疗、新辅助化疗、姑息性化疗等。治疗子宫颈癌的有效药有顺铂、紫杉醇、5-氟尿嘧啶、异环磷酰胺、吉西他滨、拓扑替康、卡铂等。

放化综合治疗主要为根治性同期放化疗、术后同期放化疗,化疗采用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建议:顺铂周疗,30~40mg/m2,放疗第1、8、15、22、29和36天。

DDP:50-70mg/m2+5FU:4g/m2(96小时持续静脉滴入),放疗第1和29天。

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chemotherapy,NAC)是指患者在手术前行2~3个疗程的化疗,目的在于:缩小肿瘤体积,消灭微转移灶和亚临床病灶,使原来不能手术的患者获得手术机会。多数文献报道,与单纯手术相比,新辅助化疗提高了手术切除率,减少了术中播散及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从而减少术后放疗的风险,但未能提高长期局控率和生存率。根治性放疗前行新辅助化疗也未能提高长期局控率和生存率。因此NCCN指南未推荐新辅助化疗用于宫颈癌的治疗。

姑息性化疗:用于复发或转移的宫颈癌。年NCCN子宫颈癌治疗指南推荐的用于复发或转移癌的一线单药首选顺铂,其次卡铂、紫杉醇。一线联合化疗方案有:卡铂/紫杉醇、顺铂/紫杉醇、顺铂/拓朴替康和顺铂/吉西他滨。

7.随访

对于新发子宫颈癌患者应建立完整病案和相关资料档案,治疗后定期随访监测。具体内容如下:

7.1随诊时间:第1年,每1~3月一次,第2~3年,每3月一次,第3年后,每6月一次,第5年后,每年1次。

7.2随诊内容:症状、体检、肿瘤标记物检测、影像学检查、宫颈或阴道细胞学检查等。

每3~6月检测肿瘤标记物,每年检测一次HC2高危HPV检测。

宫颈或阴道细胞学检查在治疗后头2年每3-6个月1次,第3-5年每6个月1次,5年后每年随诊1次。

坚持阴道冲洗,建议放疗后使用阴道扩张器。尽早恢复性生活有利于减少阴道粘连狭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dkn.com/hlff/11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