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腹腔粘连 > 预防策略

援疆故事

改善民生成江苏援疆第一主题

怀着一颗火热的心,肩负光荣的使命,江苏省第八批援疆干部来到克州,翻开了江苏省援疆工作新的一页。一年来,从农牧民安居房建设,到教育援疆、卫生援疆……让各族群众成为幸福人成了江苏援疆的第一主题。

告别“冬窝子”农牧民喝上干净水

都说克州苦寒,帕米尔高原上的农牧民们不少都还在“冬窝子”里过冬。笔者在这里却看到了另外一幅景象,路旁一排排崭新的安居富民房整齐划一,房顶上的卫星接收器和太阳能热水器展示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羊圈里的羊群养得膘肥体壮。柯尔克孜族老人们晒着太阳坐在自家的大门前,谈论着这几年来村里的变化。

“以前出门漫天都是沙土,一脚踩下去能没到脚脖子,到处堆满了垃圾,村里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公共厕所。”在阿合奇县科克乔库尔村居住了几十年的村民马坎·白克尔,谈起村里的大变样时高兴地说:“现在道路整洁,暖棚搭起来,门窗都换新的,村里40多户人家都过了一个最温暖、最舒适的冬天。”

“科克乔库尔村距阿合奇佳朗奇新城不足3公里,是阿合奇县城近郊最具柯尔克孜族传统风格的古村落。”无锡援疆干部、阿合奇县住建局副局长王平武告诉笔者,无锡工作组今年开启了柯尔克孜民居文化的探索和营建,打造“柯尔克孜人家”——科克乔库尔文化村,既改善提升了村民居住条件,又保护传承了柯尔克孜族民俗文化。

“再也不用喝脏水了。”乌恰县康安小区住户尼沙古丽·阿布都热合提开始准备午饭。拧开水龙头洗菜,一股清澈洁净的水流下来。她说:“过去,当地人喝的水发黑,白衣服都洗不白,一年前我们喝上了清洁水,我们从心里感谢江苏援疆干部。”乌恰县水管站副站长吾布加合力·买买提说:“当地人一直喝雪水,雪水渗入地下后流经煤层受污染变脏。三年前江苏投入多万元,建了一座现代化水处理装置。去年建成后,乌恰居民再不会喝脏水了。”

百年教育为克州发展添后劲

年11月底,“克州首期课堂教学示范公开课”研讨观摩活动吸引了近百名当地教师前来听课。公开课的8名讲课老师中,有6位是来自江苏常州、无锡、昆山的援疆教师。

在乌恰县实验中学的教室内,笔者看到,江苏援疆教师们熟练地运用现代化多媒体,用多种方式为学生讲授课程。在教室后排坐满了来观摩的教师,他们一边听一边记笔记,非常用心。

来到克州一年,挂职乌恰县实验中学副校长的常州援疆教师王庆华最大的感触是,克州中小学办学条件发生巨大变化,办学硬件和内地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加强中小学办学内涵的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除了加强对当地教师的培训,无锡市援疆干部们发现,计划内派遣教师数量有限,而无锡本地有大批刚退休的老专家,想发挥余热却无地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无锡市对口支援新疆前方工作组发布了一条“银发援疆”征集令,没想到初次报名,就有十多位老专家、老教师参与,还提出“我们是援疆志愿者,不要国家花钱,只要能发挥余热就行”。

“来这里,可以说是圆了我年轻时的梦。当年,我从师范毕业时就怀揣‘到西部,到边疆’的梦想,现在终于实现了。”无锡江阴的66岁退休教师谢宛平从无锡出发,坐了一整天的飞机和汽车,终于在深夜12点到达阿合奇县。因师资水平有限,当地孩子们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谢宛平每天给孩子们连上三节数学课,并且放弃午休时间给孩子们辅导,周六周日几乎总是在学校。

医疗援疆江苏医生“亚克西”

“热合买提(谢谢),热合买提!”医院走廊里,年过八旬的维吾尔族老人玉苏浦江握着昆山援疆医生黄永刚的手,感谢黄医生用精湛医术治好了他的病。

原来,玉苏浦江老人曾因不明原因腹痛腹胀医院就诊。医院的黄永刚正准备下班,看到后仔细询问病史,怀疑是肠梗阻。他立即组织院内专家讨论,向家属说明病情,决定立即手术。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手术成功,老人化险为夷。

在阿图什,援疆医生们首先感受到的是生活上的不适应。“克州年降水量不到毫米,而年蒸发量却在毫米以上。刚来阿图什时,我们每个人都是嘴唇干裂、眼睛红肿、鼻孔流血。”来自昆山市四院的黄丽医生说。

更让人受不了的是思念之苦。作为一位从来没有远离过女儿的父亲,黄永刚得知将去援疆后,特意陪女儿去看了电影《爸爸去哪儿》。“女儿看得很认真,笑得很开心,当我对她说将要去援疆时,女儿变得寡言少语,一直问我为什么要去新疆上班……出发前一天晚上,女儿把她平时最喜爱吃的小饼干和巧克力都塞进我的皮箱里,说在外面晚上饿了可以吃;晚上睡觉时女儿不脱衣服,坚持半夜起来送我出发。”

援疆医生们把“思乡情”化为“援疆情”,进疆以来开创了多个“技术第一”:第一台腔镜胆囊切除术、第一次使用呼吸机成功抢救患者生命、第一次开展急诊微创探查手术、第一次多科协作抢救多器官衰竭患者。开展腔镜疝气手术填补克州地区的空白,完成胃大部切除手术一例。第八批江苏援疆医生以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纷纷竖起大拇指:江苏的医生“亚克西”。

从江西到克州的白衣战士

年2月26日,在医疗卫生战线工作了30年的医院普外科医师张国强来到克州,开展医疗援疆。

刚到阿图什的时候,眼前的城市给张国强的印象正像一位援友的描述:“吸浮尘,走戈壁,馕难咽,语不通”。干燥的气候使他这个南方人口唇干裂、鼻腔出血。

兢兢业业再创佳绩

从事普外科临床和教学工作30年的张国强有着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为了让他更好开展工作,医院安排双语能力强的医生协助他工作。他的平易近人、业务精湛很快得到了同事们的信任,先后担任肿瘤外科副主任、普外科副主任。

援疆的日子里,张国强先后完成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镜探查术13例,复杂二次胆道手术5例,残余胆囊手术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例,肝包虫病手术10例,粘连性肠梗阻6例,肠切除、肠吻合手术2例,腹股沟疝手术14例,巨大的滑动性疝手术5例,阑尾周围脓肿手术7例;他还与其他医生一起,参加过1例车祸致腹腔肝脾肾破裂大出血、损伤性血胸、左侧股骨骨折、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手术抢救;参加过2例外伤性脾破裂手术;参加过1例颅脑损伤、创伤性湿肺、肠破裂手术;参加过1例子宫破裂术后腹腔脓肿、脓毒血症、中毒性休克、麻痹性肠梗阻手术。受到病人和家属以及普外科医护人员的好评,医院普外科危重病人手术及管理能力迈上新台阶。

“变输血为造血”,这是张国强医生在进疆前做好的打算。他不仅要治病救人,更重要的是把自己掌握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经验,通过平时的言传身教,医院及全州医疗工作人员;医院创“三甲”迎评过程中,他还义务承担评审科室的顾问工作,医院工作的经验和评审经历,毫无保留贡献出来,为克州“三甲”医院的评审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智力援疆的一部分,年9月2日12点,在阿图什市广播电视台《健康热线》栏目,张国强还做了一次《腹股沟疝的诊断、治疗及护理》的外科常见疾病的健康知识讲座,普及医学知识,提高各族群众防病治病的能力,为服务大众履行医务人员的责任。

废寝忘食病人第一

与医院所有普通医生一样,医院创“三甲”评审工作,自年8月起,张国强就把双休日、节医院,经常因为做手术错过了吃饭时间,就买个馕充饥;业余时间他爱好打乒乓球,在江西援疆干部人才乒乓球比赛中曾荣获亚军,但常常因为病人第一、手术第一,放弃了个人的休闲爱好;有时深更半夜都会有电话需要急救,他随叫随到。

年6月11日夜晚,一医院,此时患者已是外伤性脾破裂休克,腹腔大出血毫升,生命垂危。张国强想起进疆前,省里对援疆医生提出了:“零差错,零纠纷,零事故”的要求。这无疑给援疆医生带来了压力。但“生命所托,重于泰山”。张国强医生与普外科同仁勇于担当,马上手术,手术下半夜结束,病人转危为安,他虽然疲惫,但内心快乐,在当晚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dkn.com/yfcl/10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