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取自《庄子·在宥》,“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鸿蒙”蕴含着不忘过去,奋发开劈“混沌”之态。华为“鸿蒙”操作系统从华为受到美国抵制开始,就牵动着国人的心,网上舆论也是一波三折。
有人说:“坚决支持华为的‘鸿蒙操作系统’,这是我国软件操作系统发展的难得机会。”有人说:“华为的‘鸿蒙操作系统’什么时候出来,为什么迟迟不出来?”有人说:“鸿蒙操作系统’既然是备胎,如果好用为什么不用?”
可谓说,目前华为的“民意”支持真的非常高。几乎华为一出,都会成为各大媒体的热点话题。前天,华为副董事长胡厚崑在上海MWC大会上,表示华为一直都是安卓生态的坚定支持者。而对于民意度很高的“鸿蒙操作系统”,胡厚崑表示细节没有办法透漏,而且上市时间目前也没有明确。
这是“鸿蒙”操作系统夭折的前奏吗?传言最早今年秋天发布“鸿蒙”操作系统,难道真的只是传言?国产“鸿蒙”操作系统到底该如何走?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探操作系统的历史,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操作系统历史
操作系统,简而言之就是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的计算机程序。
可以说,操作系统是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核心所在。操作系统基本组成由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网络通讯、安全机制、用户界面、驱动程序这7部分组成,但是有时候也会被划分为驱动程序、内核、支承库、外围这4部分。
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但是当时并没有操作系统的概念,采用的人工操作。但是由于人工操作的速度远远不能匹配高速运转的机器,首先出现的就是联机批处理系统,使得计算程序的输入和输出开始由计算机CPU处理。并在监督程序的自动控制下,计算机自动完成任务。
但是在计算机输入和输出的时候,CPU会出现等待空闲状态,为此又出现了脱机批处理系统。通过外接的卫星机快速读取和输出数据,而CPU只需与卫星机交互,实现分工协调,提高效率。但是在CPU请求卫星机的数据的时候,CPU仍处于等待空闲状态,为此又出现了多道批处理系统。使得多个计算程序能够存储在内存中,并允许交替并行在CPU中执行。
但是多道批处理系统使得一个程序独占计算资源而使得计算效率低下而且还没有人机交互界面,为此又出现了分时系统。也即规定某个计算程序的占用时间,如果没有处理完则进行下一个计算程序处理,等待下一轮计算周期再继续执行未执行完的计算程序。由于计算周期非常短,使得所有计算程度似乎都在并行“同步”处理。
分时系统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对特殊任务做出及时响应,于是就产生了实时系统,从而使得计算机能及时响应随机事件,并严格控制完成的时间。到此为止,多道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实时系统构成了早期基本操作系统的三种基本类型。之后,根据不同的计算工作任务,出现了“实时处理+批处理=实时批处理系统”、“批处理+分时处理=分时批处理系统”等多类型多特点操作系统。
尽管当时国际上都希望能够研制一套功能完备、适用各种工作环境的通用操作系统,但是都因为系统庞大复杂、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低下及巨大成本等原因,都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年,IBM发布了统一的OS/操作系统。
要知道,年年底,IBM启动“系统电子计算机计划”,预计需要投入50亿美元。当时IBM的营业额还达不到这样多。而且当时投入到这个项目中的软件工程师超过人,其难度可想而知。操作系统的开发用了个人年(人年:一个人一年的工作量)。
毕竟IBM是真正从无到有,所有的软件、硬件几乎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尽管软件操作系统开发工作不是那样完美,IBM凭借项目在计算机行业几乎是一统天下,OS/更被赞誉为人类从原子能时代跨入到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年,IBM再次发布DOS/操作系统,简称DOS。OS/和DOS/是成为IBM大型机的两款操作系统。尽管IBM大型机如今早早被英特尔的x86服务器给席卷,但是曾经的辉煌是不可被抹去的。
历史总会出现一些意向不到的惊喜!
有一个叫肯·汤普逊(KenThompson)的人,因为工作需要,花了一个月开发一个小的作业系统—“Unix”。年肯·汤普逊和丹尼斯·里奇用C语言重写了Unix操作系统。至此,作为计算机和互联网行业的基石的Unix操作系统正式发布,小型机市场正式拉开帷幕。
尽管IBM当时已经有很多操作系统,但是都不适用于小型机。据说当时IBM有想重新研制适用小型机操作系统的想法,最后被微软说服,由微软为IBM-PC提供著名的MicrosoftDOS(MS-DOS)操作系统。MS-DOS也就是现在微软Window操作系统的原始雏形,尽管目前Window已经摆脱了DOS。
说到操作系统的元老Unix,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大家熟知的安卓操作系统和苹果的IOS系统都是由Unix派生而来。目前由Unix派生的操作系统由传统Unix系统(FreeBSD、OpenBSD、Solaris)以及与传统Unix类似的系统(Minix、Linux、QNX)。其中有开源自由软件,也有商业软件,但是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原始Unix系统的特点。
安卓操作系统则是基于Linux的开源操作系统,苹果电脑Mac操作系统是有Unix衍生而来,而IOS则是从Mac衍生出为移动设备iPhone定制的闭源操作系统。尽管当时很多人认为Unix能够成为行业的标准,但是基于MS-DOS的Window因采用可视化的方式便于大众操作使用,赢得了前期市场。要知道Unix这种命令行操作,对于大多数没有接触电脑的人来说难度很大。因此目前操作系统基本集中在由Unix衍生和Window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兴衰的原因
操作系统兴衰跟是否能够抓住市场有很大的关系,无论是个人电脑领域还是移动PC端等消费领域,市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当然还与对互联网产业变化的敏感程度、机构组织决策等原因有关系。
(1)永远不要忽略市场的力量
经济学里,我们时常会听到一个理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操作系统能否健康稳定成长,最终根本原因在于市场。
IBM曾经花费巨资和人力,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相对较为完善的操作系统OS/操作系统。当时,由于计算机并不是像现在一样普及,大众很多时候,或者说基本没有运用计算机的需求,但是对于政府、研究机构、大型企业工厂等都需要快速进行数据计算和生产实践。因此IBM最初定位于大型机绝对是顺应当时的市场需求。
但之后,由于Unix、Linux操作系统的出现,个人电脑市场的喷薄而出,使得IBM意识到需要新的操作系统来满足小型机市场的需求。当时,IBM采取借助微软的力量打造IBM-PC龙头,而并没有采取自研的方式。从结果上来看IBMPC及其兼容机的确赢得了很大的市场,但是却也成就了微软这样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从另一个侧面来说,IBM没有能够及时感知个人电脑市场的变化,才导致了IBM被动的局面。
同样,微软的Windowphone曾经因为没有敏锐感知到消费市场对于触摸屏的强大潜力,而错失与安卓操作系统的竞争机会,最终连全球最后1%的份额都。能够抓住市场,也就是能够抓住先机。
(2)功力强大的开源策略
谷歌安卓操作的强大,很大程度在于安卓操作系统的开源性。年,谷歌联合84家软硬件制造商和电信服务商共同打造开源安卓操作系统,使得安卓操作系统迅速占领市场。并且安卓操作系统允许用户在其基础上打造自己的开源或者商业产品,也赢得了广泛商业认同。
我们曾经记忆中诺基亚的塞班、Meego,三星的Tizen,黑莓操作系统等基本已经消失。回首基本可以看出,这些操作系统基本都是企业按照自己的标准研制而生,并期望依托自己的手机平台来打通消费者市场。但是相对开源的安卓操作系统来说,这些都显得微不足道。也正是这种强大的开源策略使得安卓赢得目前全球约85%的市场份额。
开源使得大家都能够快速、便捷定制属于自己的产品,难怪会赢得市场。
(3)健全完善的企业发展策略
IBM成功创造的统一的OS/操作系统,苹果成功构建围绕苹果手机、电脑的软硬件生态闭环,这些案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良好企业的发展策略。
诺基亚手机一代神话,也不抵挡不住互联网的潮涌起伏。诺基亚手机的塞班操作系统对触摸屏的兼容性很差,使得诺基亚不能快速应对安卓、苹果带来的触摸屏浪潮。诺基亚Meego操作系统才真正让诺基亚实现了触屏,可是没过多久,诺基亚又和微软绑定推出windowphone。很大原因在于诺基亚的企业发展策略出了问题。
同样,微软从WindowsMobile到WindowsPhone摇摆不定的举措让Android蓬勃发展,这才让比尔盖茨透露,他“有史以来最大的错误”是让微软错过了Android。微软高层对于触摸屏的不敏感和整个战略决策摇摆不定使得微软WindowsPhone被Android完全碾压。
健康完善的企业发展策略很多的时候真的很关键。
华为“鸿蒙”如何能够脱颖而出
而如今,终于又到了华为企业面临选择的时候。是该推出自己的“鸿蒙”操作系统,还是继续兼容安卓?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操作系统发展到现在,道路很曲折,过程很艰辛。华为操作系统不可能与闭源的window有什么关联,唯一可能的就是基于linux的定制操作系统。那基于linux的华为“鸿蒙”操作系统该如何脱颖而出?
(1)需要利用“民意”先机创造兼容性更强的产品
如今,华为“鸿蒙”在国内的民意支持率很高。目前基本“鸿蒙”一出,都是各大媒体的热点话题。所以说,华为“鸿蒙”已经具备很好的先机。那么华为“鸿蒙”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能否实现最大限度的兼容安卓应用,毕竟目前安卓生态已经形成。就目前而言,替代安卓绝对不现实。
试想,如果华为“鸿蒙”不能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