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QNX > QNX历史

华为鸿蒙一个本属于2025年的产品新浪

来源:虎嗅APP

原标题:华为鸿蒙,一个本属于年的产品

来源:星海情报局

本文作者:老局长

年9月10日,在东莞的松山湖,华为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高调地发布了“鸿蒙OS2.0”操作系统。

去年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鸿蒙系统”被正式官宣。一时间,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个PPT项目,只活在计划书和PPT里;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个营销噱头,用意不外乎就是给苦难行军的华为吊一口仙气续命。

神秘的鸿蒙系统,也就成了许多人口中的“连哄带蒙”系统。

▲某知乎网友去年对“鸿蒙”系统的看法,国产品牌的信誉和实力,其实还没有深入人心

从今年的发布会来看,某些人可能要“失望”了。

我们至少可以确定:鸿蒙系统不是一个PPT项目。不过至于性能,我目前并不是非常看好——华为消费业务CEO余承东曾表示:鸿蒙系统目前只达到了安卓七成的水平。

我很期待鸿蒙,我也很想看看鸿蒙的性能,但我不觉得性能是鸿蒙最重要的意义,鸿蒙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代表了未来。

第二个安卓?

有不少人认为:鸿蒙是第二个安卓。如果它不是第二个安卓,那么就是山寨的安卓。

这样的论调,毫无意义。

鸿蒙当然不是第二个安卓,我们甚至可以更绝对一点,哪怕鸿蒙仅仅只是“想”成为“第二个安卓”,我们现在也可以预言鸿蒙的失败了。

安卓的研发始于年前后,年对外公开,年才取代了老迈的塞班系统成为第一,变成了主流操作系统。

在这13年的发展过程中,安卓系统进行了多次迭代。每一次迭代都解决了之前的不少问题,每一次迭代都让安卓的性能越来越强大。

到今天,安卓系统上的App已经足够丰富,手机市场上一切主流非主流的app几乎都支持安卓系统。

▲安卓系统的生命周期依旧很坚强

更何况,现在市场上还有更早发布、更成功、体验也不差的iOS,鸿蒙想要在手机上超越iOS同样也是难如登天。

年才发布的鸿蒙,要靠什么才能在现在的手机市场上获得和安卓、苹果一样的生态呢?靠信仰吗?

所以,鸿蒙哪怕仅仅只是“想”成为“第二个安卓”,都等于走向了注定失败的道路。鸿蒙如果想要成功,就不能再走别人走过的路。

鸿蒙当然要把超越“安卓”作为自己的目标,但超越“安卓”并不代表需要成为“第二个安卓”。毕竟,“取而代之”的游戏,哪里有“开天辟地”有意思?

先行者属于过去,后来者面向未来

鸿蒙当然没有走别人的路。

鸿蒙是一个属于年的产品,它本应该属于下一个10年。

众所周知,安卓和iOS系统都是十年前开发的系统。哪怕它们现在都经过了无数次的迭代改进,哪怕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终端都是搭载着或安卓或苹果的系统,但是它们骨子里的底层逻辑其实还是十年前的那套——它们仍然是为了4G网络时代的终端和App而设计的系统,更直接一点,它们是为了手机而设计的。

最简单的问题就是:一台苹果手机和一台苹果电脑,两者之间如何实现深度的数据、资源甚至硬件共享?它们的操作系统在设计之初是否考虑过实现这种共享?

作为一个从4S和Ipad2开始入坑的资深果粉,我只能说:iOS确实已经做到了部分数据、功能的共享,但iOS至今也没能做到那种让我惊艳的深度共享。

或者我应该说:苹果,还有能力再让我感到惊艳吗?

在开发iOS和安卓那个年代,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设备还只是实验室里的样品,甚至只是论文里的一个概念和假设。

安卓和iOS虽然靠先发优势获得了丰富的生态,但也因为先发吃了大亏——硬件的发展太快了,新的场景太多了,老夫已经跟不上了。

至今,安卓和iOS的主战场还是在手机上。

平板、手表和车机的操作系统则大多都是从安卓和iOS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特化产品(LiteOS和AndroidAuto)——纯正的安卓和iOS其实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后来才出现的硬件。

这种现象连苹果自己都看不下去了:初代Ipad直接装IphoneOS系统,后来改成了iOS,现在又变成了IpadOS。

面向那个年代的系统,终究是满足不了下一个时代的需求。

▲5G的技术水平和4G完全不同

面向4G的操作系统能否完全适应5G

我要打个问号

但鸿蒙不一样。

鸿蒙诞生的时候,世界已经走到了5G的黎明,“万物互联”已经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技术方向,“打造全平台适配的系统”早就成了基本共识。

后浪总是会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倒也不是因为前浪不行,只是因为后来者居上。

毕竟,鸿蒙从最开始就是朝着“面向未来”和“连接一切可能的”而设计的。

我不敢说“鸿蒙”未来会有多牛逼,到最后“竹篮打水”也不是不可能,但至少,鸿蒙的确在物理和数学的意义上,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世界的一丝光亮。

现在的鸿蒙的确是比不过安卓,但早期的火枪确实也不比弓箭更好用。用4G时代的视角来讥讽5G时代的鸿蒙,这是一件很搞笑的事情。

鸿蒙到底在凭借什么?

在了解鸿蒙系统为什么能够扛起“面向未来”这面大旗之前,我们要了解一些关于手机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

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说“我手机内存不够了,我要把原来的照片删掉。”或者“我手机内存只有G,想换一个G的高端机”。

然而,此“内存”非彼“内存”。上面一句话里的“内存”,只是内置存储器的中文简称,是一个美丽的巧合,功能上相当于电脑里的硬盘空间,一般也被称为机身内存或者ROM,它能够长期保存数据,就算断了电,重新启动后数据仍然保留。

▲这属于ROM利用情况

而真正的“内存”,也就是相当于电脑内存条一样的东西,则一般被称为运行内存或者RAM。但RAM是没办法长期保存数据的,一旦断电,上面的数据就会立刻消失。

操作系统也是软件,操作系统也是要占用ROM和RAM的。并且,一款操作系统占用的ROM和RAM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可以说,如果手机是一个人,那么ROM就是他的书柜,RAM就是他的办公桌。每天下班(关机)之后,他会清理干净桌面(RAM),但绝对不会同时把书柜里(ROM)的资料也给清空。

苹果手机的iOS系统,大小约为5G~10G。购买一款64G储存空间的手机,去掉操作系统所占的空间,实际上往往只有50多G的容量来存放自己的照片、音乐和App。这一点,安卓机的情况也大差不差。

早期的安卓系统就像是一个邋遢的上班族,工作中的草稿,吃剩下的外卖盒子(垃圾文件、缓存)都堆放在桌面上。当需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就必须手忙脚乱地去清理桌面,耽误了很多时间。

▲同时运行着这么多app,6G的运存瞬间腰斩

而iOS系统则像是一个讲究人,吃完外卖一定会顺手把盒子丢进垃圾桶(自动清除缓存和垃圾文件),免得占用桌面的空间。

这也就是为什么早期安卓系统用了半年之后就开始疯狂卡顿的原因。不过,现在的安卓也讲究了,也能吃完东西随手收拾(清理垃圾文件)。处理速度已经和iOS不相上下。

▲上图:iOS式可用内存;下图:安卓式可用内存

但不论是“不讲究”的安卓还是“讲究”的苹果,他们的桌面(RAM)上都会摆放一些永远不动的东西(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而这些东西,也会占据一定的桌面空间。

这种把所有重要的东西都放在办公桌上的方式,就是所谓的“宏内核”——在宏内核的操作系统中,重要的基本功能被集中在一起。

这样的好处是想用什么伸手就可以拿,调用速度非常快。坏处则是如果有一个东西出了故障,别的东西也会遭殃——就像是办公桌上的水杯倒了,你的电脑和重要文件都可能被打湿。

鸿蒙和它们完全不同,因为鸿蒙是微内核操作系统。

如果说iOS是个比较讲究的正常人,那么鸿蒙就是一个超级完美主义的洁癖——在他的桌面上,只允许有一台不超过13英寸的笔记本电脑。

▲鸿蒙式可用内存,宛如一张空白的书桌

微内核

和宏内核相反,微内核系统的内核非常简单。它只保留最最基本的功能,其他的功能全部分散,需要调用的时候再启动。

因此,微内核的操作系统仅仅占用极少量的RAM。对于不少手机来说,标明6G的RAM因为使用了宏内核的操作系统,实际的RAM往往只有3G。

▲宏内核的安卓系统下

额定RAM看似很厉害

但实际RAM总要打个对折

但如果是微内核系统,可用的RAM则会在5.5G左右。

同样的额定RAM,微内核却能够保留更多的可用空间,也就能节省下更多的计算能力。从理论上来说,不考虑镜头、外观和屏幕分辨率,微内核能够用较为低端的配置,实现较为高级的体验。

▲宏内核集权,微内核放权

但令人意外的是,现实应用中,微内核系统的效率却往往低于宏内核。

形象来说:宏内核在办公桌上吃完饭,丢了饭盒就能抄起电脑继续工作。但微内核因为只在办公桌上保留了电脑,吃饭要到楼下食堂,吃完了才能上来工作。

这就是微内核的一大弊端——应用程序和内核处于隔离状态,不同模块之间的通信往往需要内核来“搭桥”。具体表现就是:宏内核一点就开,微内核总是慢半拍。

好在,根据华为在8月9日开发者大会上所公布的数据,鸿蒙系统的效率比国外的QNX系统和Fuchisia系统高3~5倍。

这就相当于让鸿蒙从一个洁癖,变成一个有闪电侠能力的洁癖。

虽然内核和应用程序之间隔了一段距离,但只要我调用得足够快,我仍然不卡——据悉,鸿蒙系统的响应延迟降低了25.7%,时延波动下降了55.6%。在结合5G的情况下,延迟问题可以进一步降低。这将让鸿蒙系统在工业和交通领域非常有前景。

模块化

“连接一切可能”,是华为对于鸿蒙系统的期待。

这份期待背后折射的是华为的野心:一切能装系统的地方,都可能会装上鸿蒙系统;一切装载鸿蒙系统的设备,都会彼此连接。

Windows对应X86PC,iOS对应苹果手机,在4G时代,系统和硬件之间大多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五个产品线,五个系统

我的电脑是Windows系统,我的手机是Iphone11,我用来做图的软件在MacBook上面。

在我写文章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要把MacBook上面做的图传送到Windows电脑上。对此,我的方法非常坎坷:我需要先把图片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dkn.com/yfcl/135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