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
脊髓型颈椎病(CSM)是退行性颈椎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是由于颈椎椎骨间连接结构退变,如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刺、钩椎关节增生,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或钙化,导致脊髓受压或脊髓缺血,继而出现脊髓的功能障碍,因此脊髓型颈椎病也是脊髓压迫症之一,具有严重致残性,占全部颈椎病的10%~15%。
脊髓型颈椎病作为一种目前常见多发性颈椎性疾病,常呈进行性发展,最终造成残疾。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成倍增长,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而2型糖尿病晚期可并发末梢神经炎等多种疾病,如患者的血糖短期内迅速升高可引起或加重脊髓型颈椎病,增加了患者急性瘫痪的风险。
糖尿病引起脊髓血管病变的机制主要是患者体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易使血管内膜直接损伤,进而造成血管内膜对血浆蛋白的通透性增加,引起血小板凝聚;细胞外基质的糖化可引起纤维交联,导致血管弹性减弱甚至消失;高胰岛素时,血管内膜有丝分裂作用增加,这样血管管腔进一步变窄。在椎管狭窄、椎管有效代偿空间下降和血管病变的基础上,短期的高血糖引起血黏度增加及代谢异常,导致脊髓前中央血管迅速阻塞,极易导致截瘫。
在临床中,脊髓型颈椎病根据特征性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诊断较为明确,其主要临床特征是:①急性起病;②下肢重于上肢的运动功能障碍;③受损平面以下痛温觉消失而深感觉及触觉存在;④括约肌功能障碍,以尿潴留为主要表现。在临床影像学中,CT软组织分辨率较低,难以发现脊髓组织的变性水肿,动脉造影操作复杂且成功率不高则较为少用,因此MRI已作为目前主要辅助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段之一,其主要表现为脊髓前2/3水肿扩张,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
当糖尿病患者确诊并发脊髓型颈椎病时,一般应立即采取手术治疗方式,争取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在术前应用速效降糖药物如胰岛素控制血糖;手术方法采取颈前路切骨减压法,首先解除狭窄椎管对脊髓的压迫,为血管再通提供条件,阻断因椎管代偿间隙消失而导致的压迫-缺血水肿-压迫的恶性循环;术后应控制血糖在5.6mmol/L左右,辅以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扩血管抗凝治疗,促使脊髓的功能恢复。
脊髓型颈椎病合并糖尿病时,在术后易出现如血糖控制不佳引发感染、切口愈合能力差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恢复情况,因此,围手术期血糖的良好控制是手术安全的前提及保证;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可以预防术后并发症;不同治疗阶段采取针对性措施,对保障患者手术成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糖友们不仅应注意血糖管理,还应加强颈部周围的肌肉力量并注意避免颈部不良姿势,适当锻炼颈椎并预防颈椎病的发生,以下是相